原创 (经济观察)中国多地重大项目新年密2023正版资料全年免费公开三集开工建设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冯玲玲)2025年伊始,中国多地密集部署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江苏、安徽、陕西、贵州、上海、重庆等地近日相继宣布2025年第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2024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重大项目投资额度大、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与改善民生、推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年以来,多地公布第一季度或全年的重大项目情况:陕西今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16个,总投资近2.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江苏一季度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07个,比去年增加97个;安徽第一批开工重大项目622个,总投资达4057.5亿元;重庆一季度共304个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总投资达3860亿元。
谈及今年首批重大项目的特点,受访专家指出,多地首批开工的重大项目成色更新、质量结构更优。
安徽第一批开工的622个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55.3%,高技术项目占比40%,涵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重庆一季度开工投产的项目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建、交通、民生等多领域;厦门首批开工7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75亿元,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对中新社表示,今年各地开工建设的首批重大项目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围绕国家“两重”“两新”政策展开谋划,其中“两重”建设是重点。
二是科技创新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重点推进高技术产业等领域的项目,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绿色转型等方面各有侧重。
三是社会事业、城市更新等民生工程,也是今年的重点。
“围绕科技突破与数字经济,今年将建设一些智慧型的重大项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说。
左小蕾认为,今年首批重大项目更加强调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方面的布局,结构上也更加优化,有利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回顾2024年,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项目投资拉动效应显著,为经济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46583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5个百分点。
白明指出,2024年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含量高,为经济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发展空间。
万喆表示,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与去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如对先进制造业、民生工程的重视。随着2024年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以及“两重”“两新”政策效应日益凸显,更多实物工作量的形成将在2025年完成,对整体经济的拉动力度会比2024年更大。
官方透露,去年12月,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项目,另安排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工作。全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安排完毕。此前,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也已基本发行完毕,这些都为今年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及投资创造了积极条件。
专家提醒,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要特别关注方式方法。万喆建议,一是各地方应因地制宜,精准谋划;二是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三是在推进重大项目的同时关注中小型项目,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完)
曾刚指出,会议还提到了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通过制度不断完善,以及采取各种方案,进一步有效及时发现和处置相关风险,保证整个体系平稳运行。
24。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加快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建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孵化基地、实习实训基地、行业公共(共性)技术平台等。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以及难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和复杂挑战,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一个攸关全人类命运、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世界亟待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基础性共识,以便为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装上全球统一标准的方向盘和刹车,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一些大国的新型霸权工具,甚至给大规模新型犯罪创造方便。为此,世界需要更多更充分的探讨,英国办这个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无论主观上有何盘算,但客观上为这样的探讨提供了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