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湖南推动新一批新增地方债额度下达非遗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长沙1月7日电(周鑫)1月7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湘遇非遗 新春序章”2025湖南非遗展示体验基地迎新嘉年华暨第二届湖南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竞卖会线上推介会在湖南省文化馆拉开帷幕。
随着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由2014年的3.5万场增加到2023年的8.2万场,举办民俗活动由1.3万场增加到1.8万场,“非遗+”业态频频上新。
本次嘉年华活动分“非遗魅”“非遗美”“非遗红”“非遗火”“非遗说”“非遗暖”六大板块。84个非遗项目、上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摆摊”亮相,集中展示湖南非遗多彩魅力。
开幕式上,湖南非遗展示体验基地正式开张。湘绣、苗绣、桃源刺绣等首批湖南省代表性非遗项目入驻湖南非遗展示体验基地,非遗传承人现场获颁证书。
“这个集市真是好看好玩!”市民王女士举起手中的“战利品”说,春节将至,她采购了很多非遗年货。
据悉,非遗迎新嘉年华活动前身为湖南非遗新春博览会,自201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2025年,活动更名为“湖南非遗展示体验基地迎新嘉年华”系列活动,并结合“第二届湖南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竞卖会线上推介会”一同举行。
当日,第二届湖南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竞卖会线上推介会也拉开帷幕。推介会通过“数字+非遗文创”运营模式,用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湖南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交流。
推介会还同步开设了线上赶大集专区,为特色展商及广大群众提供持续线上服务。专区设置特色展商、特色文创产品、文旅资讯等栏目,分门别类建立供应主体网上店铺,方便采购主体浏览、点评及交易,形成“365天永不落幕”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大超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推介会上,10家优秀参展商还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协议书,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湖南非遗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完)
8。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在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先行先试,聚焦棉纺、番茄、硅基等优势产业,用足用好现有支持政策,支持企业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市场开拓、一体化品牌培育。加快构建特色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棉纺、番茄、硅基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对接,提升内外标准一致化水平。统筹推进棉花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棉花认证品牌。发挥重点贸易促进平台作用,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大型综合展会开展组展招商工作,安排一定面积展销特色产品,对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减免。加强非商业性境外展会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参加特色产品国际展会。加强与行业商协会合作,开展特色产品进商超、进电商平台、进批发市场活动。组织电商平台、线下零售企业举办特色产品主题消费活动,推动电商平台等设置特色产品专区。
冯栢文表示,与10年前相比,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外企要以‘中国速度’展开运营,这意味着在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敏捷”,冯栢文说,行业领先企业需要努力成为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中国为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开发、商业化提供了规模、成本和速度优势。
6。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丰富跨境电商、物流全程协同等地方特色应用。扩大自中亚等周边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率先推进边境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对进口睡莲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药材批量开展风险评估,加快签订双边议定书。探索进口大麦加工为饲用芽苗的闭环监管模式。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食品风险信息互通、检测执法互助领域合作。推进中国—中亚区域检验检疫安全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中国—中亚法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实施重要矿产品“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探索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集约化监管模式。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实施分层查验、分类监管。做好进口资源性商品的采信试点工作,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