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澳大利亚政商界人士期待加强对华经贸合作——“2020年澳门正版资料大全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企业极具吸引力”
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在过去的12个月内,澳大利亚南澳州对华出口额达创纪录的44.3亿澳元(1澳元约合4.54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南澳州贸易部长乔·萨卡克斯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充满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绩令人鼓舞。
南澳州对华贸易的增长,是当前中国和澳大利亚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中澳双方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就关注的经贸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取得成效。澳大利亚大麦、煤炭、棉花、葡萄酒、牛肉等产品恢复对华出口。今年,350家主要来自南澳州的酿酒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此前被暂停对华出口资格的澳10家牛肉类加工企业也已全部解除禁令。澳大利亚政府预测,澳对华牛肉出口将在2024—2025财年(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创下新纪录。不久前,中澳双方主管部门就龙虾输华事宜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技术沟通,中方对澳方提供的整改措施进行了评估,已经依法依规恢复相关产品口岸常规检验检疫。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表示,这是个“极好的结果”。
中国是澳大利亚农产品、矿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主要进口国。2023年,中澳双边货物贸易额比上年增长4.1%,中国连续15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1.7%,在中国新设立澳资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40.2%。近年来,中澳经贸合作向更多领域延伸。例如,在新能源合作方面,中澳在风电和光伏领域互补性强,中国拥有相关技术及设备制造优势,澳大利亚则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双方合作基础良好。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塔斯马尼亚州牧牛山风电场,5年来累计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为63500多户家庭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近期收购了5个澳大利亚光伏电场,预计每年将生产约22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可为近40万户家庭供电,减少170万吨碳排放。
中澳加强经贸合作,为澳大利亚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第七届上海进博会上,澳大利亚派出了250多家企业参会,参会人数为历届最多。来自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州和维多利亚州的肉类、海鲜、葡萄酒、乳制品、保健品、农产品和消费品等受到中国市场青睐。2024年8月,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2023财年(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对华贸易使澳大利亚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增加2600澳元,同比增长4.6%,为澳创造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澳大利亚独立经济学家索尔·埃斯莱克表示:“对华出口贸易约占澳大利亚GDP的7%,中国对我们非常重要。”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澳高质量发展经济合作论坛上,法瑞尔表示,贸易是澳中两国关系的基石,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随着双方贸易多样化,双边贸易额还会进一步增长。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主席戴维·奥尔森表示,澳大利亚工商界人士在澳中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合作、文化交流等拉近两国经济关系,并为未来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新的贸易投资合作领域,不断创造经济合作机会。”
“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企业极具吸引力,澳中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为澳大利亚企业开辟了商机。”澳大利亚商业峰会主席弗兰克·阿拉法奇表示,澳大利亚企业期待与中方加强贸易与投资联系,扩大互利机会。
本报记者 陈效卫
(本报堪培拉12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31日 14 版)
21。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跨境远程医疗深入发展,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和高层次医疗团队,升级远程会诊服务平台,支持打造服务周边国家的“云医院”。培育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举办医疗健康领域国际会议和会展活动。以乌鲁木齐片区为核心,依托区域医疗资源优势,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国际诊疗业务。探索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治疗等临床前沿诊疗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国际医疗商业保险、跨国医疗保险等衔接机制,为外籍患者提供便利高效的医疗服务,积极打造辐射周边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支持医药产品开展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注册。
狂妄自大还让郭庆在项目推进中违规操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项目,郭庆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绕过省住建厅,直接安排县住建局将方案送到自己任“一把手”的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审阅并通过,最终导致该项目在当地造成不良影响。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