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多家电商平台推出“先用后付澳门彩今晚开码结果记录”服务 小心踩到陷阱
褒贬不一 毁誉参半
使用先用后付 小心踩到陷阱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李燕京
近年来,很多电商平台推出“先使用后付款”服务,允许消费者网上购物时无须立即付款,待商品确认收货后再进行支付,并在一定还款周期内为消费者免息。这一支付模式以独特的便捷性迅速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使用,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对此吐槽,甚至多地消费者组织纷纷发布关于“先用后付”的消费警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先用后付”这一新型服务毁誉参半,又让不少消费者爱而却步?
便捷灵活受喜爱 开通容易关闭难
某小额信贷机构的负责人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先用后付”这一支付概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由瑞典的一家支付公司Klarna首次提出。当时,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信用卡覆盖不到的用户设计的,旨在提供一种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2020年“双11”前,淘宝与芝麻信用合作推出了“先用后付”服务,之后这一支付方式在网络购物中被迅速推广。
一位家庭主妇对记者说:“购物时不用付款,只是占用平台授予的额度,退货后平台还会自动恢复额度,一个月结一次账。这一模式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检查商品质量,还不占用任何现金。”
除了日常购物,“先用后付”还逐渐覆盖到了很多课程培训和软件,消费者可以通过试听、试用后再决定是否掏腰包购买。
“先用后付”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购物体验,因此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网上也有大量消费者吐槽该服务,吉林省消协、辽宁省消协、上海市消保委等消费者组织在2024年底陆续发布关于“先用后付”的消费警示。
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对记者说:“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开通了‘先用后付’,尽管我每次都刻意选择其他支付方式,但下次结算时‘先用后付’依然是默认选项。”
“我开通了‘先用后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功能变成了自动付款,下单时不用输入任何密码,也不需要指纹、面部验证。我4岁的女儿玩我的手机时下单了400多元的商品,当我收到快递后检查购物记录才发现被自动付款了。”辽宁消费者金女士对记者说。
此外,与近乎无障碍的开通流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先用后付取消步骤却异常复杂。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尝试关闭“先用后付”功能,却一直找不到关闭页面,最终不得不致电客服,在其指导下进行操作后才彻底关闭。而北京消费者张女士的一次取消“先用后付”经历更加复杂,“取消时需要在多个子菜单中如大海捞针般找到‘支付设置’,再进入‘先用后付’专属板块,接着填写一份冗长的调查问卷详细解释取消原因,最后还要等待平台审核,审核周期得3—5个工作日。”她告诉记者。
风险提示不充分 平台争利引不满
记者了解到,“先用后付”实则是一种信用消费、信贷消费。根据消费者的信用评分和消费历史,平台会给予消费者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可以在额度内进行消费。然而,若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按时全额付款,平台便会将消费款项转为贷款消费。这样不但会产生各种贷款费用,而且逾期还将面临高额追偿、信用记录受损等后果。
消费者小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先用后付”,便购买了该款电脑。他告诉记者:“因为学业繁忙,一个疏忽便错过了还款日期,几天后收到账单,在本金外还额外产生了一笔逾期费用。后来,我发现整个购物过程中,平台关于逾期风险的提示信息仅仅是在付款页面的角落里,用极小的字体显示了一行文字。当时在购物的兴奋与匆忙中,根本没有引起我的重视。而且付款时平台也没有任何醒目的提示信息指出是信贷消费。”
作为信贷消费的新型模式,按理说平台应该充分向消费者揭示其风险。但记者发现,“先用后付”功能开启的相关提示信息公示并不充分。记者查看多个平台的开通协议发现,有的平台用户协议内容晦涩难懂,有的字号极小、颜色暗淡,极易被消费者忽视。这也是许多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未仔细阅读的情况下便点击了确认按钮,根本不了解“先用后付”服务的本质是什么、会带来哪些风险,直到经济遭受损失才恍然大悟的原因。
“我觉得‘先用后付’功能是个很好的服务,但由于一些平台的不规范操作,让我觉得其中充满了未知风险,想用而不敢用。”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我觉得一些平台是为了利益才给消费者‘挖坑’的。”
一位网店店主告诉记者,部分平台的操作其实是有意为之,因为“先用后付”给平台开拓了一个新的盈利点。如果消费者在付款日不能按时还款,就会产生本金以外的费用,这就成为了平台的利润。此外,消费者使用“先用后付”时,平台会向商家收取销售额0.4%的服务费,用的人越多,平台的利润也越多。
携手补漏促发展 “一老一小”需关注
安理律师事务所顾问储江对记者分析说,消费者有权知道服务或商品交易过程的具体细节。当“先用后付”功能的开通、关闭被设置为自动时,如提示信息难以找到或服务用户协议内容晦涩难懂,则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川对记者表示,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会伴随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先用后付”服务其实是一种“信贷服务”,目前在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只有不断补漏才能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无忧的消费便利。
于川分析说,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尤其是价格不高的商品时,可能在未充分预知后果的情况下就被开通信贷账户并获得小额贷款。尤其是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即使平台进行信息披露,他们也可能难以关注到信息、看不懂条款,而无法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电商平台仅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击就形成了一个合同关系,这个点击确认是不是代表老年人、未成年人进行了充分了解并认可合同条款?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确认,我认为合同效力是存疑的。”于川说。
于川进一步建议,对于“一老一小”使用“先用后付”应该做出特殊的安排。在确认的时候,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年龄评估、认知水平评估等,在确认消费者能够理解合同条款、认识到与平台之间产生了一种信贷关系后,再进行点击确认。
储江建议,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针对电商领域新兴信用消费模式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制定提示信息和开通、关闭按钮设置的统一标准;强化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电商平台和商家的日常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提示
“先用后付”需电商平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记者采访了12位开通“先用后付”功能的消费者,发现他们都没有认真阅读过用户协议,其中10位消费者不知道如果没有按时还款会转成贷款,更不知道贷款的各种费率是多少。
事物具有两面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电商平台,在看到“先用后付”便捷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电商平台而言,应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持续优化“先用后付”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置,确保消费者在开通该功能时,能够充分理解其含义与后果;在关闭该功能时,能便利简捷。同时,建立高效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渠道,及时响应并处理消费者投诉,妥善解决分歧。
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仔细阅读相关服务信息,包括交易条款、自动支付等的说明,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向电商平台或商家客服咨询,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经济损失。此外,消费者在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规划消费,确保能够按时还款。如果遇到还款困难,应及时与平台沟通寻求解决方案,申请分期还款、延期还款等。 (李燕京)
无论是中方官员访问缅甸,还是与东南亚各国的联合执法行动,都不难看出,这是中方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各方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的前提下,为了同一个安全目标采取协同行动,最终的成果则由所有老百姓共同分享,而且那些成果是大家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现在除了东南亚各国,东盟和联合国等组织及机构也加入进来,打击跨境电信诈骗、致力于实现共同安全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全球安全倡议的国际感召力和理念引领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的措施包括:用肥皂和温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和眼睛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中指研究院指出,根据住建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9.2万亿元,贷款余额7.3万亿元。同期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超38万亿元。可见公积金缴存余额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之间差距较大,“商转公”的规模受限,对其设置条件和门槛仍具备一定必要性。